地方特色介绍

腊肉

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。而镇巴县的腊肉更是其中的精品。“镇巴腊肉”之所以名扬陕南,其独特的腌制工序、选料考究、保存方式、烹饪技术等造就了今天的镇巴腊肉。镇巴腊肉利用自然风吹干其水份,肉色鲜艳,香味醇正,不哈喉,无烟熏味,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了原汁水份,食用时无粗糙感,不上火。备受消费者的喜爱。这种无污染天然的腊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,微量元素,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。在镇巴的大小餐馆内,腊肉成为菜中之精品。

树花菜

珍珠花《救荒本草》中有记载,双蝴蝶来源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。为省沽油科植物省沽油的果实或根。

树花菜是一种灌木植物,我们采摘其鲜叶及花朵经加工而成。镇巴县人素有吃树花菜的传统习俗。镇巴“树花菜”植物名:省沽油,属于省沽油科,落叶灌木,高达3米。种子圆形而扁,黄色而有光泽。生于山坡路边或溪谷两旁灌丛中。人们采其鲜叶及花蕊加工成树花菜,属纯天然绿色食品,该树花菜外观很不中看,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,用来炖鲜猪肘鸡肉或烧鱼汤等油而不腻,尤其是树花菜炖蛇肉,汤香味美,深受天下“食客”欢迎。

花菜树是镇巴县特有的一种野生常绿灌木,口感嫩爽,煮、炒、凉拌、饮皆可。常食用能降血脂,对冠心病及妇女产后瘀血不净疗效显著,止干咳、益肝补肾、防癌健身

竹荪

             镇巴竹荪乃食、药兼用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,风味之鲜美,冠于诸菌。这种真菌多寄生在竹林里的腐竹根上,”是香草之意,它与象鼻、驼峰、猴头、燕窝、鹿垫、熊掌、猩唇并列为我国“八大山珍”。主要分布在永乐、简池、三溪、伍家、黎坝、任村、赤南、源滩、松树等13个乡较每年夏秋之间偶尔露峥嵘,叫人难觅芳踪,产量少价格昂贵,贵如黄金。

          红衣洋芋

洋芋,也叫土豆,马铃薯。是镇巴人民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,香甜绵软,深受孩童喜爱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镇巴县南接四川省万源市、通江县,被誉为陕西省“南大门”,地处大巴山腹地,境内山峦叠嶂,云雾缭绕,植被茂盛,森林覆盖率达64%,誉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,处全国富硒区,这里出产的农产品含有丰富的硒元素。镇巴盛产的洋芋红苕大米等都是富硒农作物。缺硒会引起许多病症,人的健康长寿需要充分的晒,而我国是一个缺晒相当严重的国家。专家呼吁:缺晒易患病,补酒好处多,定量补晒,刻不容缓。中国有72%地区属于严重缺硒地带。富硒地带却很少。而镇巴处于富硒地带,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。

         镇巴县拥有亚洲最大的木竹林资源--巴山木竹林

木竹地下茎复轴混生,圆至扁圆,直径1.0~2.5厘米。竹干直立,一般高6~8米,干圆简形,干环嫩时具棕色,呈长三角形,无锋耳,锋革质,背面具棕色刺毛,内面光滑,舌状,缘具不规则。齿裂,叶直立,细三角形,一般长3~5厘米,着生于小枝顶端,正面绿色,背面灰绿色,每年在将近地面处休眠越冬,翌年4月下旬破土出笋。本县巴山木竹林面积49.6万亩,竹材蓄积69.68万吨。分乔竹混生,竹乔混生,纯竹林、竹灌混生、灌竹混生5类,以乔竹混生林最好,竹乔混生林略次。这两个类型占全县竹林总面积、总蓄积的38%和83.7%,竹业生产值450万元,略高于全县木材产值。

面皮

​​​​​相传始于秦汉,它是以大米为原料制成的美食,镇巴人民善植水稻。第一步,大米洗净开始浸泡。第二步,准备好大蒜汁,煮熟的豆芽放凉水备用,再准备由八角、香叶、花椒、陈皮、孜然、小茴香等香料熬制的醋汤,而最重要的就是镇巴秘制辣椒油。少了它,就品尝不到面皮的灵魂。第三步,大米浸泡一夜,磨成米浆,加水稀调相宜,上特制的笼蒸三分钟即可。面皮有两种灵魂吃法。第一种:热面皮。蒸熟的面皮不用切,直接放进调好的料汁里,趁着热烫,大快朵颐,辣意在舌尖绽开,温暖顺着胸腔滑进胃里,满足感幸福感爆棚!第二种:凉面皮。待冷却后切成条,具有白,薄,光,嫩,细,柔,韧,香等特点。拌后红白相映,色泽鲜亮,食之爽口,气味芳香,麻辣多汁,口感软糯,风味独特。面皮吃法很多,除凉食外,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,香酥迷人,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,还有炒,烩等吃法。它早已是人们喜爱的,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。

包谷酒

​          居本县粮食之首,嘉庆重修《汉中府志·山内风土》记载,山内原多种粱谷。清初,川楚移民来此,楚民善种水稻。川民善种包谷。自此,包谷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,种植面积逐步扩大,产量一般占粮食总产的三分之一。又因镇巴成年男子好酒,少数妇女亦饮,大多喝自酿包谷酒,少则二三两,多则半斤以上,据清道光《秦疆治略》汉中府定远厅篇载:“家家皆有酿具,包谷成熟,竟糜于酒,谓酒糟复可猪”。云“无酒不成席”,客至,无肉可,无酒则憾​。